给孩子最好的铠甲是独自面对世界的思辨能力

文章中,讨论了批判性思维对孩子的重要性。这场震动整个挪威的实验发现,学生们很容易被假新闻所操控。更有数据表明,只有2%的学生具有识别真假新闻的能力。

耶鲁大学的Deresiewicz教授,曾把藤校的精英学生们,形容为“优秀的绵羊”:聪明勤奋,却又盲目顺从。他们具备过人的技能和高超的智商,却没有任何思辨力可言,离开书本几乎是半个“废人”。如何培养孩子的批判性思维或思辨力?今天分享的这篇文章,也许能给大家一些启发。

被称为亚洲最年轻的哲学家中岛芭旺,他在10岁时写了 《我看见、我知道、我思考》 这本书,一出版便夺下日本亚马逊文学榜第一名,震撼日本文坛。

中岛芭旺写到:“启发我的是所有遇到的人,包括那些欺负我的人。我相信任何经验都可以成为一个教训,所以我想到每一个经验的意义”。

如果一个10岁的孩子,可以对自我有如此深邃的思考,那么他在面对日后生活的坎坷中,应该会具有更平和的心态。

这才是每个父母最应该培养孩子的能力,在喧嚣情绪化的媒体环境和压力倍增的日常环境中,拥有独立思考的能力,培养孩子看问题的辩证思维,这是每个疼爱孩子的父母最应该做的早期教育。

关于培养孩子的辩证思维、平和心态及独立思考的能力,很多家长没有意识到故事的妙用。

英国认知心理学家基思·奥特利提出,故事就是人类社会生活的飞行模拟器。飞行模拟器会模拟飞机遇到各种情况,同样,故事让孩子了解一个充满风险的故事世界。

当你经常带孩子做针对故事的思辨性分析训练,孩子对于生活中真实的事件,同样具有辩证思考的能力。

最初,许多孩子往往就一个故事只能得出一个道理或观点,这其实就是思辨性不够的体现,要练习从一个故事看出不同的道理。

以 《丑小鸭》 故事为例,有的人领悟出应该在适合的环境和群体生活,否则会遭受很多不必要的打击;有的人看出生活需要机会,如果丑小鸭没有碰到白天鹅,他可能会一直被埋没。

我曾运用独创的“七副眼镜”看故事法启发孩子,从多个角度去看待故事,基本的思考框架有以下几步:

大小眼镜:故事从“大”的层面或宏观角度看会得出什么观点?从“小”的层面,个体角度看会得出什么观点?

前后眼镜:把故事“向前看”,分析故事发生有哪些原因?同时把故事“向后看”,哪些是将要发生的问题?

当孩子开始接触一些历史故事、生活轶事时,要让孩子从真与假的角度去思考,去质疑信息的来源,因为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好多信息都没有准确出处,需要孩子调取自己的已有生活经验和知识,去搜集信息、思考分析,得出自己的准确判断。我曾带小朋友做过“真假故事”游戏,让孩子们辨析故事的真假。

夏天的中午骄阳似火,地铁里很凉爽。有一个身材魁梧的男人一直在车门处徘徊,一位女士站在他的旁边在看手机。

这时车上的乘客突然发现,这名男士在偷女士的钱包,几个大人看到了,却不敢说话。一个孩子却勇敢站了出来,勇敢的指责盗窃犯。

请问这个故事是真的还是假的?这个辨析的过程就是让孩子思考的过程。故事发生的地点是地铁,孩子地铁上为什么没有父母陪同?故事发生的时间是骄阳似火的中午,孩子为什么没有在学校?判断真假不是目的,有了辨析故事的过程,可以很好的提升儿童思辨力。

中国有一句古语,叫做“塞翁失马,焉知非福”,指得的好事和坏事之间的辩证关系。

小孩子往往不了解“得与失”之间的关系,不清楚得到一只猫咪,就要多花一些时间去陪伴;不知道一次考试的失败,可能会得到更强大的内心。不断练习从得失角度看故事,能够让孩子从小拥有更豁达的心态。

春秋时期,许多鲁国人因战乱流落外国,沦为奴隶。鲁国的法令规定,如果有人能够将被奴役的鲁国人赎回,那么这个人可以从官方的库府拿回赎金。孔子的弟子子贡,是当时天下巨富,他在诸侯国遇到沦为奴隶的鲁国人,就将这些人赎回,却不肯接受鲁国支付的赎金。孔子知道这事后,批评了子贡。

孔子说:“子贡啊,你以为你不拿回赎金是高尚之举吗?错!你是有钱人,但更多的人没有多少钱,你开创了赎回奴隶却不拿回赎金的规则,那些没多少钱的人就无法效法。如果只赎奴隶却不拿回赎金的风气流行开来,就没多少人肯赎回那些奴隶了。行善之人必须要得到回报,否则就没人肯学做善事了。”

很多事情,从个体层面思考是好的,但从整体层面分析未必。现在孩子从小都是家庭里的宝,往往比较习惯于从自身个体的角度看问题,从“大小”角度看故事,有助于培养孩子的集体意识。

很多故事总是被大众约定俗成的从正向或反向的角度去看,比如提到 《愚公移山》 ,大家都会赞扬愚公精神可嘉,这就是从正向的角度看故事。

其实,我们可以让孩子从反面的角度看故事,比如思考愚公移山做法欠妥之处?通过思考,孩子们可能会意识到,愚公即可以一家人都从大山里搬出去住,也可以试试挖出一条山洞,这些都是更科学、更节约成本的方式。

还以 《愚公移山》 为例,什么是故事中的主要冲突?愚公与大山之间的冲突就是主要冲突,他想改变家族被大山阻塞的现状;什么是故事中的次要冲突?愚公和智叟之间的“拌嘴”就是次要冲突。

孩子通过分析故事中的主次冲突的练习,就会形成抓住问题重点的思维方式,这对解决生活中的问题也大有裨益。

很多故事和事件,从长期看和从短期看将得出截然不同的结论。例如,身边有很多家长,每当孩子要新玩具时,尽可能的给孩子买。

在与他们的交谈中,他们觉得一是为了通过玩具让孩子益智,二是也怕孩子哭闹。

其实这些从短期来看,这些想法都没有问题,但是从长期来看,玩具多的孩子往往专注力差,每个玩具“三分钟热度”就扔到一边。

记得我们小时候就一个玩具,才会不断的琢磨新玩法,这个才是真正的开发智力。

美国心理学家Barry Schwartz也认为,选择越多的孩子,他们在生活中的满意度越低,往往3双鞋子的孩子会比10双鞋的孩子幸福感会更强。

向前看故事,即分析一个故事产生的原因。向后看故事,即分析一个故事的发展趋势。

以 《狼来了》 这个故事为例,我猜想一定是小男孩的父母从来没有管教过说谎的问题,才导致这样的故事发生。“狼来了”事件之后,预计将在小男孩的父母和乡亲们之间爆发一场冲突。

推测故事发生的原因和趋势都没有准确答案,主要是锻炼孩子的推理能力,言之成理即可。

有了这些七副眼镜,逐渐脱离单核思考的状态,孩子就练成了判断事物的“火眼金睛”。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我们可以加入更多视角,培养孩子的思辨力。

如果想更好的运用“七副眼镜”故事分析法,还需要注意以下三点,才能让孩子乐于参加这些思辨性游戏之中。

思辨力是较高水平的思维发展,家长要关注孩子认知水平。在故事的选择上,有些过于天马行空的故事,其实不适合做思辨性训。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