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随着疫情逐渐缓和,日子逐渐恢复正常,大家又可以出门散步、逛街、吃饭,除了不敢轻易摘下口罩外,似乎一切都回到原本的模样。
约翰(这个纪录片的导演和男主人公)是一名知名摄影师,拍摄世界各地的野生动物;妻子莫利则是一位私家厨师和美食博主,专注采用传统烹饪方式来提取食物营养。
他们有着体面的工作,住在纽约一间小公寓里,空闲的时候,就是去农贸市场采购一些纯天然食材与在自家的阳台里种种菜园,曲线实现“田园梦”。
约翰遇到它时,它是一只即将被安乐死的流浪狗,但这只狗的眼睛深深吸引了约翰,于是两人将它收养回家,并承诺这会是它最后一个家。
然而好景不长,由于之前没有好好被照顾过,托德十分粘人,只要家里没有人,它就开始狂吠不止,约翰和莫莉尝试了各种安抚和训练都没有奏效。
两人陷入进退两难时,莫莉萌生了一个大胆的想法,他们可以建造一座自然农场,既实现自己的田园梦,又能够给托德自由奔跑的草原。
而且莫莉想要的是像童话书一般农场,有各种果树、各种花,各式小动物等等,整个生态和谐又美好。
约翰听完后,也心动了。两人一拍即合,立刻向亲友兜售自己的商业企划,但得到的是一阵阵群嘲。
算是幸运,这个大胆的想法虽然被群嘲,但很快经过亲友们的传播后,竟然真的寻找到愿意实现他们梦想的投资人。
如果就这样以为他们从此过上幸福快乐的农家生活,养养花,种种树,闲来逗逗猫狗的生活,就显得有些天真了。
首先,1200亩的农场差不多相当于120个足球场的大小,也就是说想要从东头去到西头,估计都要开上车才行。
然后,这片农场由于之前过度开发,整块土壤变得干涸、贫瘠,连铁钎都铲不动。
但他们没有放弃,而且通过互联网,居然真让他们请来了一位世界闻名的传统农业实战专家,艾伦﹒约克。
不过他一上任,就让人砍树、烧地、斥巨资建一栋大建筑专门用来收集虫粪……仅仅6个月就花光了一整年的预算。
艾伦看似疯狂的行动在进行,到处都是砂砾的黄褐色荒地在倒腾一年后,还真能种成果树,开出鲜花,小动物们也陆陆续续入住农场。
原以为能够依靠这位导师继续将农场积极运转下去的。然而艾伦还真忽悠他们一次,早在答应帮忙的同时,其实已经身患晚期癌症。
没有导师的他们像是在黑暗中探索,而且在一片和谐美好的农场上,麻烦也静悄悄地接踵而来——
“这农场里所有的复杂性、多样化,最终都会互相支持和强化,化繁为简地织成一张生态网。”
把鸭子赶到池塘,解决了池塘富营养化的问题,差点泛滥成灾的蜗牛刚好也可以成为鸭子的美餐;
他们尝试搭建鸟窝在屋顶上,结果真让他们吸引到地鼠的天敌猫头鹰,另外郊狼也转移目标,去抓地鼠;
正因为他们的坚持,一年又一年摸索,尝试,才最终学会了用自然的方式去解决问题。食物链是治理农场的关键。
家禽和野生动物不是天生的天敌,把伤害自己的就当成敌人,大概会同样在伤害自己。
大自然生物间本来就是互相制衡的,只需给他们一点时间,就可以找到各自的平衡点。
这部片历经十年拍摄而成,不仅记录了他们将荒地变绿洲的全过程,也能够从中感受生命之光。
有头叫做艾玛的母猪,一口气生了17个小猪崽后,竟然病倒了。连续好几天滴水不进,约翰都以为她要过世,将小猪崽又送回她身边,做最后的告别。
可就在这个时候,奇迹出现了。被小猪围绕的艾玛,居然慢慢地站起来,走到饭槽前进食。
有只刚出生的小羊失去了母亲,原以为只能自生自灭或者人工喂养的时候,却发现它被另一只羊妈妈接纳,愿意用自己的奶水喂养它,呵护它成长。
农场里并不缺乏闪烁着温暖的故事,而且这里的动植物迎来了更多“客人”,猫头鹰、老鹰、鹤…….
《最大的小小农场》里,约翰和莫莉不只是维护着一片农场,他们更是重建了生命的平衡、生态的一个完美闭环,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家园。
看完后,我常感到,作为人类,对自然最大的帮助就是:少去打扰。农场的能够变得如此美好,不仅仅是因为约翰和义工们坚持和付出,更因为他们让大自然做主,让生态自己恢复平衡。
用约翰的话说,“我们对自然的善意,不会让我们免于遭受自然的无常,但其中不竭的动力和希望,会孕育出了不起的运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