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林童话》何以历经两百年长盛不衰

它构筑了一个五彩斑斓、奇幻玄妙的童话之园,陪伴了一代又一代的人;它在联合国赢得世界文化遗产的殊荣;它的发行量堪比《圣经》;它虽已逾耄耋之年,仍焕发无穷魅力……它就是举世闻名的《格林童线日正值《格林童线周年纪念日,今年又恰逢作者格林兄弟中的哥哥雅各布·格林逝世150周年,德国本土举办了“格林年”系列纪念活动。

现在的《格林童话》与《安徒生童话》并驾齐驱,登顶世界童话经典之作。但它在出版之初,市场反应平平,甚至在评论界引来口诛笔伐。1812年12月20日,西方圣诞假期,一本名曰《儿童和家庭童话集》的书在德国柏林出版,市场兜头泼下一瓢冷水,批评者认为其故事乏味、语言粗鄙,既吸引不了儿童读者又难以抓住成人读者的心。这本书还有一个耳熟能详的名字——《格林童话》。

格林兄弟在小试牛刀即遭遇挫折后,并没有气馁。他们虚怀若谷,接受他人建议,删减不当篇目,合并部分故事。格林兄弟的另一个身份是语言学家,他们挚爱祖国的古老语言,对童话集的语言、修辞等不断加工润色。

若论创作时间,《格林童话》远不是欧洲最早的童话集,但它为何成为欧洲民间童话的象征呢?对此,谈凤霞认为,《格林童话》是世界儿童文学的瑰宝。它永恒的光芒可以穿越历史时空,穿越国界与民族,穿越年龄界限,照耀着所有讲故事的大人和听故事的孩子的心房。因其在全世界范围的传播之广、影响之远,它被誉为家喻户晓的儿童文学中的《圣经》。法国文学史家保罗·阿扎尔在其著作《书·儿童·成人》中称赞道:“孩子们在阅读《格林童话》集时,会一致感受到从民间童话里散发出来的如同烤得焦黄的面包的味道,这也正是孩子们从这两位德国作家那里获得的珍贵的礼物。”这部诞生于19世纪初的德国民间童话集,之所以能经久不衰甚至历久弥香,其魅力也许就在于这种诱人的“烤得焦黄的面包的味道”。

1937年12月21日,在《格林童线周年之际,世界第一部动画电影《白雪公主》呱呱坠地。迪士尼把《格林童话》中的《白雪公主》作为自己的开山之作。这部改写了电影史的影片其拍摄过程堪称一场豪赌,迪士尼费尽心力、追求完美,导致制作预算节节上攀,陷入捉襟见肘、四处举债的窘境,最后甚至连片场都抵押给银行用以贷款。当时的美国媒体戏谑地称之为“迪士尼的傻劲”。

但迪士尼押对了宝,这部影片在获得了空前的成功的同时,也在电影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在威尼斯国际电影节上获“最佳艺术奖”,又将第11届奥斯卡特别金像奖收入囊中。迪士尼至此奠定了动画王国大鳄的地位。这部影片赋予白雪公主完美的形象、鲜活的生命,从此,白雪公主深深镌刻上了迪士尼的烙印。

格林兄弟:雅科布·格林与威廉·格林是德国的两位博学多识的学者——民间文学研究家、语言学家、历史学家。兄弟俩分别于1785年1月4日和1786年2月24日生于莱茵河畔哈瑙的一个律师家庭,分别于1863年9月20日和1859年12月16日卒于柏林。作为世界著名的童话故事搜集家,他们最卓越的成就,是以几十年时间(1812-1857)完成的《儿童和家庭童话集》,即现在俗称的《格林童线多篇童线多篇故事。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