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都在对“现代化”的憧憬中长大。但究竟什么叫“现代化”?张笑宇勾勒的现代社会,跟每个人想象的都不一样。
从1980年代的国贸大厦到今天的未来大厦,深圳诞生了很多摩天大楼,在时代面前,它们有一个共同的名字,叫“未来”。
一块湮没千年的唐朝石碑重现人间,千年来掩埋于历史尘埃之中的一段传奇故事也被唤醒。
中国第一个女博士、女律师,辛亥革命中的女刺客,把女性权益写进中国民法的第一人……深圳女人郑毓秀有着怎样的开挂人生?
从滑板公司的专职销售到全运会亚军,再到滑板店老板,一个女滑手的飞跃人生。
1981年夏天,一张开始试刊的报纸《深圳特区报》,和一家即将诞生的画廊“博雅画廊”,共同宣告了深圳一种新型文化的诞生。
在大芬油画村临摹了无数次《向日葵》的“梵高”们,在阿姆斯特丹看到梵高亲笔画的《向日葵》之后,会产生怎样的艺术觉醒?
深圳年轻人,越来越多地在格子间一样的自习室度过闲暇时光;TA们不是“卷”了,只是不甘心“躺平”。
从国贸大厦到地王大厦,从京基100到平安金融中心,深圳的天际线在不断地向上生长;或者说,深圳的历史,就是城市天际线日光阴的故事
罗大佑开启了2022“线上演唱会之年”的第一个高潮。哪怕他当年歌中唱到的“未来的主人翁”们已经从高三变成了“三高”,他们也不会忘记那些“光阴的故事”,也宁愿相信“明天会更好”。
国风舞蹈+极限运动的水下舞蹈成为“网红”,源于深圳青年舞蹈家张娅姝的奇思妙想。“飞天”不光可以飞天,而且可以入水。
虎年,一只胖乎乎、萌哒哒的老虎出道于微博,在深圳龙岗创客园被打造成流量IP,看似偶然的爆红,总在关键时候踩对了点。
端午节前夕,在河网密布的珠三角,从龙舟制作的秘诀,寻找或将消逝的文化记忆。
三年疫情,“路跑”赛事不断取消、推迟,很多跑者失去了方向、目标和动力,而只有那些真正热爱的人,才会坚守。
曾经的中国脱口秀“一哥”黄西去哪了?其实他一直坚持在说。他影响下的一批深圳脱口秀演员,开创了中国脱口秀的新天地。
深圳5.12万名高考生走上考场,接受人生的第一次“大考”。高考前夜,正是2022年的芒种节气。学子们种下希望,期待收获未来的曙光。
在深圳大鹏半岛,曾经辉煌的鸿华印染厂内,翻新后藏着一座极具个性的图书馆,名叫海洋图书馆。它的存在,为深圳这座滨海城市,增添了一份海洋文化特质。
每个男人在小时候都做过金戈铁马的梦,但不同的是,深圳青年阿杰成了历史武备博主、甲胄制作者,儿时的梦想,照进了现实。
1921年美国俄亥俄州三轮车Ohio开启了自动驾驶追梦之旅,一百多年来,人类探索无人驾驶的步伐从未中断。深圳无人驾驶的熊猫公交,或许能为这个进程加快脚步。
2008年,香港设计师高少康来到内地发展。那一年,深圳成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授予中国的第一个“设计之都”,新锐城市与新锐设计师的命运,从此开始有了交集。
深圳“斜杠青年”吕十立和文化学者邹小辛,历时3年半田野调查,梳理出一个深圳古村落的前世今生。
在《声生不息》中崭露头角的香港“00后”歌手炎明熹说:“香港是我成长的地方,深圳有我和爸爸妈妈的回忆。”
赴美打球的深圳女孩宋翊嘉和一支中学女子篮球队,讲述着一个关于深圳校园体教融合的故事。
深圳企业投资打造的赣州方特东方欲晓主题公园,怎样用高科技为载体的沉浸式体验,讲述可歌可泣的红色故事?
乔羽九十五岁高龄离世,他的歌,与青春有关,与岁月有关,与一代代中国人的记忆有关。斯人已逝,“一条大河”奔流不息。
巴雷特父子,英国视频博主,坐拥200万中国粉丝。他们在国际社交媒体平台上,讲述着自己的中国故事、深圳故事。
在深圳前海深港青年梦工场,一群香港青年正在努力把梦想化作现实。了解了他们的故事,你会更加理解,为什么“深圳前海,生机勃勃”。
一个香港青年,出身英超青训,回国加盟深足、入选国足。他可能成为未来十年中国国足的中前场核心。他叫戴伟浚。
从伍珂玥踏进深大校门的那一刻起,她和深圳的缘分,不再只是过客;2021年,她唱着从小听到大的粤语歌,获得了当年“中国好声音”的总冠军。
香港TVB曾经是内地演艺界的天花板和风向标。近年来,当崛起的内地制作力量对TVB形成虹吸效应时,TVB艺人则大举北上,成为内地娱乐市场不可忽视的力量。
50年前,香港中文大学学生阮健骢第一次走过罗湖桥,踏上深圳这个地方。50年后的今天,作为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副校长,阮健骢已经和深圳结下不解之缘。
香港作曲家陈永华,正在为港中深、为深圳打造一座音乐教育殿堂;深圳音乐学院永久校区,将于2024年在龙岗体育中心地块全面建成。
香港回归祖国25周年前夕,香港中文大学(深圳)校长徐扬生接受晶报专访,讲述25年前香港的回归,如何引发了他的“回归”,以及那一刻所经历的犹豫、思考、兴奋、泪水。
前中国自行车运动协会主席沈金康,在“重在参与”的香港体育环境里培养出一位“亚洲车王”,这是个“疯狂”的故事,也是香港回归祖国25周年的好故事。
港中大(深圳)有逸夫、学勤、思廷、祥波四大书院。它们当然并非中国古代书院的翻版,同时也不仅止于英文对应的“college”。其内核,实为现代大学教育的一种全新的组织模式。
深圳市人大常委会修订通过《深圳经济特区医疗条例》,开创了中国生前预嘱立法的先河,首次为解决医学伦理难题提供了法规依据。
港中大(深圳)港籍教授梁永波讲述他和他的内地学生的7年。他说:“大学应该给学生充分寻找兴趣的机会。读书,最终应该都是为了兴趣。”
香港城市大学深圳福田研究院院长陈福荣,生于中国台湾,求学于美国,年过花甲在河套深圳科技创新合作区开始新的创业。
“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这句话塑造了深圳和深圳人。这句话诞生的历史,也是深圳的创业史。
在纸媒的黄金时代,中国的体育记者如过江之鲫,风头无两;而到了新媒体时代,体育记者却被逼到了隐秘的角落,疲惫且安静。
你曾经无数次为周星驰的“无厘头”乐不可支。但是你或许不知道,你笑出来的眼泪,有相当一部分要归功于站在“无厘头”背后的导演李力持。
中国工程院资深院士、北京林业大学园林学院教授孟兆祯逝世,他的经典作品留在了深圳——仙湖植物园。
《大英博物馆世界简史》收录了100件最具代表性的藏品,最后一件是深圳制造的太阳能灯。这盏灯对世界来说,究竟意味着什么?
深圳的“第二张地图”正在绘就。到2035年,以运营里程超过1000公里的深圳地铁为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