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儿博读经典 亲子悦读好书推荐:任溶溶《没头脑和不高兴

人,1923年生于上海。著名儿童文学翻译家、作家。1945年毕业于上海大夏大学()中国文学系。1949年后历任上海少儿社编辑部副主任,上海译文出版社副总编辑。译著有《安徒生童话全集》、《彼得·潘》、《小飞人》等;著有童话集《“没头脑”和“不高兴”》、儿童诗集《小孩子懂大事情》、儿童文学《我也有过小时候——任溶溶寄小读者》 等。曾获陈伯吹儿童文学奖杰出贡献奖、宋庆龄儿童文学奖特殊贡献奖、宋庆龄樟树奖、国际儿童读物联盟翻译奖等奖项。

一位文化智者,或者说是一位文化老人,但他又是一个顽童,一个超级顽童。一方面,他大智若愚,洞若观火,宠辱不惊,笑看风云;一方面,他又透明单纯,无拘无束,爱玩好玩,天真率性。

日前,为隆重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特邀70家在全国拥有一定知名度和影响力的出版社,推荐自己的“镇社之书”,以此向新中国70周年隆重献礼。

浙江少年儿童出版社推荐的就是任溶溶先生的《没头脑和不高兴》。这本书讲述了两个孩子——“没头脑”和“不高兴”的故事。整个故事诙谐幽默并极具教育意义。

回溯《没头脑和不高兴》的出版历程,还要从上世纪60年代这个童话的诞生讲起。

当年作为出版社编辑的任溶溶经常要去少年宫给小朋友讲故事,本来讲的都是翻译故事,没想到讲得多了自己头脑里也跑出了一些故事。任溶溶小时候就是一个“没头脑”,做事情糊里糊涂经常打个折扣;“不高兴”是发生在任溶溶孩子身上的故事,天冷了,奶奶叫孩子加点衣服,孩子总是蹦出一句“不高兴”。任溶溶把发生在孩子们身上的共通的缺点讲给孩子们听,一个叫“没头脑”,一个叫“不高兴”。“没头脑”做事丢三落四忘东忘西,“不高兴”永远是让往东偏往西,结果长大了,小缺点酿成大错误,这个教育故事很受孩子们的欢迎。

当时上海《少年文艺》杂志社的编辑听了故事之后觉得很有趣,就让任溶溶马上写下来,空着版面等在那里,逼得任溶溶到截稿前两个小时,才像“立等可取”似的在咖啡馆里一口气写出来,读了一下就交出去发排了。这个故事一经发表就受到孩子们的喜爱,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于1962年拍成了美术电影,成为一代人不能忘却的美好记忆。

浙少社是第一个将任溶溶包括这本书在内的作品进行全方位深度开发的出版社。这样一本“镇社之书”的背后,是《没头脑和不高兴》编辑团队里几代出版人接力奋斗的成果。在这个团队中,很多编辑都付出了大量的心血和努力,在他们的身上可以看到工匠精神的坚守。《没头脑和不高兴》从上世纪60年代创作的一个故事,到一部妇孺皆知的动画片,再到一本现象级经典畅销书,这本书沉淀了几代读者的期待,经受了时间的检验,成为跨时代的当代经典。

任溶溶是中国幽默儿童文学创作的领军人物,他的作品在轻松中见深刻,调侃中见精神,为广大读者喜闻乐见。1945年,任溶溶从翻译第一篇儿童小说开始与儿童文学结缘,创作和翻译了无以数计的令少年儿童爱不释手的儿童文学作品。在世界儿童文学经典名著翻译、中国幽默儿童文学创作方面,树立了两大丰碑。浙少社出版了《没头脑和不高兴》《我成了个隐身人》《安徒生童话全集》《杜利特医生故事全集》《木偶奇遇记》等60余种任溶溶的作品,这些图书成为浙少社原创儿童文学的品牌标志,提升了浙少社原创儿童出版基地的内涵,极大地提高了浙少社的美誉度和影响力。

《没头脑和不高兴》五代人共读,未来还将有一代代读者成长起来,见证经典的力量,历时愈久,光芒越盛。任溶溶从事儿童文学70年,我们以中国儿童文学界有这样一位智者、长者,中国儿童文学事业有这样一位开拓者、播种者、守望者、传播者而感到幸福和骄傲。在这个过程中,能见证、参与并在传承中添加一份小小力量,这是对一个出版人最有意义的回馈。

亲子共读经典,共享美好时光。有空来「草婴书屋」坐坐,《没头脑和不高兴》以及其他许多好书等你来读哟!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