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两天广府角上有个院子办拓片展,看完了顺便在旧城里逛了逛。修院子的人已经算是很用心了,旧砖旧影壁,即便是新瓦新滴水,也还是用了旧样式水磨了仿佛是经过岁月的使用痕迹。几乎完全陌生的街巷里,大半的院子是紧锁的,就算是敞着大门的,也不过是茶坊客栈私房菜,妥妥的商业复兴古城里坊,不是熊孩子上房搬砖遛瓦、二大娘数完房檐下挂着一辫子紫皮蒜发现少了一头沿街开骂、几个老汉圪蹴在墙根儿晒眼窝的胡同老街了。
就像广府角道边上几株新栽的花,盛开的季节里,并不知道这方土地下的前尘往事。
那一年在苏州城里闲逛,打算去艺圃的时候,误打误撞地走进了一条弄堂,专诸巷。这弄堂还保留着姑苏老街的一切,湿潮处泛起青苔的白墙,转角处顽强生长绽放的爬藤小花,从阁楼窗户里伸出来晾晒衣服的破竹竿,走向蜿蜒的漫地青砖。专诸巷的模样就算再低调落魄,也掩饰不了这座城这条街的底蕴气息,——吴味。
专诸巷因专诸而得名。专诸既出,春秋吴国往事就扑面而来。“专诸之刺王僚也,彗星袭月;聂政之刺韩傀也,白虹贯日;要离之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勇士击杀,成就的不仅是阖闾称王开启霸业,还把鱼肠剑带火成了千古名剑,更让自己睨视荆轲、聂政、豫让位列“四大刺客”之首。走上这条街,莫名就会有种历史撞个满怀的既视感。
在南京夫子庙坐游船夜游秦淮河之后,总是会溜达到乌衣巷的巷口。乌衣巷是晋代王谢两家豪门大族的宅第,两族子弟都喜欢穿乌衣以显身份尊贵,因此得名。乌衣巷门庭若市,冠盖云集,走出了王羲之、王献之,及山水诗派鼻祖谢灵运等文化巨匠。乌衣巷见证了王谢的艺术成就,与两大家族的历史,乃至整个中国文化的历史紧密相连。哪怕这条街上也不过是鸭血粉丝汤和臭豆腐的小吃摊延伸地,也难掩金陵气韵,淡然成败荣萎,缱绻细腻又气度襟怀。
逛北京不能只去南锣鼓巷前门王府井,想感受京味儿得去钟鼓楼得去五道营,得去虎坊桥得去交道口,得去草厂二条得去百花深处,胡同的名字都得带着故事,得找一大爷嘚不嘚嘚不嘚给你布布道才有意思。
南京的老门东,现在去拍照直播的人很多,弄堂里的窗棂门环都变成了道具背景。可是老门东芥子园不是,就一块匾额就够文艺青年们驻足很久,毕竟,这是李渔曾经的私宅。李渔是谁?明末清初文学家、戏剧家、戏剧理论家、美学家。素有才子之誉,世称李十郎,戏曲论著《闲情偶寄》,以结构、词采、音律、宾白、科诨、格局六方面论戏曲文学,以选剧、变调、授曲、教白、脱套五方面论戏曲表演,对中国古代戏曲理论是里程碑的著作,另有《笠翁十种曲》(含《风筝误》)、《无声戏》(又名《连城璧》)、《十二楼》、《笠翁一家言》等作,批阅《三国志》,改定《金瓶梅》,倡编《芥子园画传》,把文章做到了如饮食、作卧等方面的审美研究,很了不起。
南京师范大学的老校区叫“随园校区”,随园同样大有来历。随园其历史最早可追溯至明末的吴应箕焦园,清康熙年间则是江宁织造曹寅家族园林的一部分,曹家的姻亲富察明义曾说随园就是《红楼梦》里的大观园。后归于接任江宁织造的隋赫德,故名隋织造园、隋园。清乾隆十三年(1748年),袁枚购得此园,名之为随园。《随园诗话》,《随园食单》,俱是文化佳篇,讲风月,也讲美食烹饪,人间的感受,皆可餐也。
苏州城里的文衙弄,藏着艺圃。艺圃虽然园子不大,但历代主人都不是粗浅之辈,全都是有内涵,重气节的文人雅士。艺圃历经三位主人,时人称为:袁祖庚之高蹈、文震孟之刚方、姜埰之贞毅,皆是彪炳史册的人物,第二任主人文震孟,是文徵明的后人,文震孟的弟弟文震亨,著《长物志》十二卷,对室庐、花木、水石、禽鱼、书画、几榻、器具、位置、衣饰、舟车、蔬果、香茗十二类条分缕析,凡园之营造、物之选用摆放,纤悉毕具;所言收藏赏鉴诸法,亦具有条理,是为传世之作。逛这样的文人故园,你才会意识到,为什么这里也能和拙政园这些名园一样,同列联合国文化遗产名录。
城市可以集千万人力夜以继日全力新建,文化却只能靠孕育滋养。大同有两千余年的建城史,是北魏国都、辽金陪都、明清府城,其城市格局和规划思想均是中国城市营建史上的典型,并且有大量历史遗迹保留至今,是古今叠压型城市的典型案例,这样一座大同城,就不仅是看明代徐达筑城的巍峨雄浑,还可以遥想北魏都城的盛世繁华,更应该来感受上下五千年来各种文明在此碰撞后留下的融合气息。
往市井了说,清代至民国时期的大同府城,古城东北隅有东柴市、西柴市、南柴市、北柴市、油坊巷、钱局巷、鹌鹑巷、神曲巷、草帽巷、窨子巷、广盛店巷、同义栈巷;古城西北隅有大皮巷、小皮巷、西菜园、东菜园;古城东南隅有东油店、 西油店、南油店、东羊市、猪圈巷、金箔仓、缸家角、稍竹巷、朱衣阁;古城西南隅有缎市角、缎市街、钱道角、唐市角、东马市、西马市、南马市、北马市、西羊市、稻米店、 南籽巷、北籽巷、铜铮子巷、张铁匠巷、赵大豆巷。这些街巷分别构成古城的柴炭市场、粮油市场、金融市场、皮货市场、蔬菜市场、家畜市场、装裱市场、绸缎市场、骡马市场、金属市场、杂货市场、餐饮市场,这哪条街重现实景不都是深度体验民俗文化的活化石研学基地吗?
往名人里说,大同城防司令赵承绶旧宅所在的户部角,代表中国与美、英、苏等9国代表签字接受日本投降书的军令部部长、陆军上将徐永昌曾学徒居住过的太宁观,因大辽萧太后梳妆而成为古云中八景之一的大十字街“凤台晓月”,正德皇上“游龙戏凤”正老理儿的所在地九楼巷,这哪条街稍作点文章不都能为“文化大同”添砖加瓦吗?
文化是一座城市的根脉和灵魂,需要贯穿在如同血管经络的街巷胡同里。那些从前岁月里留下的名字和建筑一样,不堪相忘于江湖,等待有人在遇见时相濡以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