耐克和黑石以及造就他们的那个时代

《经济学人》著名的专栏“熊彼特”(Schumpeter),曾就两本著名的自传一并作了个有趣的点评,认为两者是近年自传著作中的典范。

有趣,是因为两书作者似风马牛不相及:耐克始创人菲尔奈特的《鞋狗》(Shoedog)和私募一哥黑石(Blackstone)始创人史蒂芬苏世民的《我的经验与教训》(What it takes)。两位创业家虽年纪相若(84岁和75岁),但由于行距较远,少有同台演出,不过,本栏向来喜以运动的场景论金融,遂也凑个热闹,交叉论尽二人的生涯点滴。

因栏主曾为视造鞋有如小狗对主人般忠诚的《鞋狗》发文(见新书《巨星经济学》里「耐克的创业基因」),这里我会较多以苏世民的为主,以耐克的经验作辅,相互对照。

从《我的经验与教训》中,我们看到的,是有别于媒体常因他耗资搞生日派对而被责难的大花筒,这里他用多角度地展述了自己的许多经历。自传从 1940年代美国的大国故事说起,但他收笔之际,正好2018年中美贸易战爆发,乱世几乎毁了苏式派对完美的谢幕。然而,商人巨贾还是懂得在故事的结尾,巧妙地加插短篇,讲述作为教育慈善家的愿景,特别是与清华大学有关的捐赠,总算能高调地完成「派对」的尾声。也许,对苏氏而言,政治能决定事件的时序,但经济却会支配时序上的上层建筑。

苏世民生于1947年(比奈特小9岁 ),在东部费城的一个中上层家庭里长大。他父亲拥有一家零售店。苏把长大的小区描述为「古惑仔」当道之地,他一位玩伴的父亲就是当街被杀的。不过,苏并没有过多地谈论他的成长期,仅仅自诩是个优秀的短跑运动员,又讲述了他如何试图说服老爸扩大其洗衣店的零售网但无功而还的失败经历。

苏世民后来被耶鲁大学录取,却也面不红、眼不眨地调侃自己是给首选的哈佛直截了当地拒绝的。他大学时期唯一的亮点,是别出心裁策划了一次让芭蕾舞学会的会员,免费观看著名的纽约市芭蕾舞团的彩排(还不是正式演出)。在学业上,苏承认自己「不够用功」,他选择了一个非比寻常、也许比较清闲的一门的学科:「文化与行为」(与奈特报读新闻系、但天天跑步十公里也有同工之妙?)。当中一个重要的成就,是他以一介草民之身所建立超强大社交网络与小乔治布什(未来的美国总统)和一位前总统的孙女成为同窗好友,并与当时的国会议员和纽约州长攀上亦师亦友的关系。

毕业后苏世民加入华尔街投资银行 DLJ,于1970年被招募入陆军,作为越战的后备队伍。六个月后,因停战退役,并入读哈佛MBA。有趣的是,奈特在差不多的时期大学毕业,之后似乎也曾迷失自我、考了CPA,也当过后备兵,同样在不发一弹下退役,之后入读斯坦福MBA,宅了一会儿才想通要做球鞋。

1972年,苏氏加入了雷曼兄弟,这也就是他打工仔生涯的尾站。期间,苏在并购和企业融资声名鹊起,高调交易包括 Tropicana(果汁公司)的并购, 1980年他还登上了《》的头版报导,大字标题是“并购红娘”。不过这时奈特已专心成为鞋狗,从代理日本Tiger (今日Asics的前身),不久后,「华丽」转身地搞自家品牌,并以35美元的创作费,从大学女生购入那望文生象的「像是嗖的一声在空气中留下的痕迹」的耐克logo。

包括耐克在内,美国西岸的初创公司都是从家中的车库里向外卷起(奈特的是在父母家的杂物房),但在1980年代的东岸华尔街,金融初创公司是从酒店的早餐会议中吃出个未来,而这正是发生在苏世民身上的事。1985年,38岁的苏世民在把自己的东家雷曼兄弟嫁入美国运通后,便是在早餐中说服上司彼得彼得森(雷曼的首席执行官)共同下海,创立了黑石,创始资金为40万美元。

那些年,风华正茂的垃圾债券炒家和公司狙击手们,伺机向那些睡眼惺忪的综合企业下手。不过,尽管当时两人都是封面人物,但苏世民和彼得森也不得不忍受许多的横眉冷眼寒膊头,有的客户在约好会议后临时放鸽子,亦有即使现身但实际上是没有任何投资意图、见面不过是图个热闹而己,所以苏彼一开始只能靠不害臊地跟旧客户不住打电话要些顾问咨询的小单子维生。

后来的绝地翻身背后有两道有利的风口:「里根经济学」和日本经济泡沫。其第一只基金正是这两种力量的合成,来自美国的保险公司和日本的证券公司成为其基石投资者,两地均是大水漫灌。1987年10月,也就是著名的股灾前几天,苏氏刚好确认收妥资金并为之「关门」。如以「险过剃头」来形容这个奇遇,似乎也挺合适的。

1991年,在本业的买断式收购(buyout)略有小成后,苏在带少许无心插柳的心态下助高盛投资了一个房地产项目,其62%的回报率成为苏氏团队的业绩纪录,并筹集了第一个专门的房地产基金,该只基金于1993年以大约1.5亿美元不算太大的盘口开业,这是黑石外延之路的成功标志,因房地产投资是今日公司的重要产业。

在这个相似的赛道上,耐克在奈特领导下业已在纽约上市13年,而这以「速」度见长的公司很快就同样地跑上这外延并购之路;当中最大的收购,是在2007年以4.3亿美元买入英国品牌Umbro,只是,这个收购不算十分成功,仅5年后便以半价售出,铩羽而归。

同样,苏世民遇上也许是他的「一生中最悔」。苏氏讲述了他后悔(他用的是英语的现在式)在1994年将一个规模微小的债券投资业务剥离,卖给当地一家中型银行。当时的非核心业务,就是今天鼎鼎大名被称为贝莱德(BlackRock)一个显然带有黑石的DNA的名字。如今,贝莱德是全球市值最大的资产管理公司,市值比黑石还要高。苏这样写道,这是「一个英勇的错误,我拥有它。」(英文版第 176 页)。这遗憾也许只会随着自传出版后翌年,2020年5月的一宗买卖而加深;当年的中型买家、现在的PNC ,以170亿美元,出售其在贝莱德的22%股权,这口价相当于黑石是时市值的三分之一。

因此,即使是老手也可能会走宝;而且,金融投资有一句话是这样说的,卖错之所以痛,是因为短仓的损失上限,有时是接近无限的!

黑石在1990年代以买断型(buyout)的并购买卖和房地产投资为主力,在1990年代名声鹊起。踏入2000年初,其增长的动力就来自外部和内部两个维度。外部,黑石于1998年进军英国,涉足欧洲。在美国2000年后的经济衰退中,这个扩张意义特别重大。

内部的维度,是指2002年互联网泡沫破灭后,黑石内部的一个招聘和提拔,奠定了其作为可持续企业(活命)的基础。当时的一个不太起眼的任命,以汉詹姆斯 (Hamilton James) 担任首席运营官。

其实,由创始人苏世民带领下的投资流程并非万无一失如果这意味着所有的投资项目都没有损失、最后成为独角兽的话。反复咀嚼其自传,只觉苏的厨房似乎没有什么「秘方」,即使苏多翻强调,逢周一那一直开到午间的早会,当中的辩论是如何的激烈,也无法推翻这个印象,其实华尔街所有公司(实际上是全球大多数投资公司)都是这样开会的。

所以,詹姆斯的上位也许才是真正的神来之。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