檩子:说起怎么带娃养成阅读习惯,互联网上有上万篇文章吧。但是真的要找到一个马上能理解、人人能复制的方法,还真不容易。
一套鼓励孩子在阅读后积极输出的“读后感练习方案”,这块我们会详细讲,也可以免费获得全套资料。
世界上最好,也是性价比最高的教育,就是让孩子用阅读解决学习、成长中的大部分的问题。趁着孩子还在可以培养阅读习惯的“窗口期”,让我们动起来,带孩子读书吧!
花友@芝麻和HELEN家有12岁女儿,上初一了。6年前,她开始在小花生App为女儿做阅读记录。这些年的阅读,让孩子受益匪浅。孩子各项成绩优异,特别是在语文、历史的学习上走得十分轻松快乐,程度和同龄人相比,也是遥遥领先。
感觉通过阅读建立了良好的逻辑和认知能力,学习新事物比较快,自学能力较强。因为孩子的阅读偏好文史类读物,所以在语文和历史上的学习更为轻松,没有课后辅导和练习,也可以取得不错的成绩。
其实我理解的习惯,就是把它作为生活的一个步骤,如同吃饭睡觉刷牙洗脸一样,必不可少。想要做到这一点,方法就是固定时间,固定地点,做固定的事。
就阅读习惯的养成,我觉得一方面是指阅读行为本身的成自然,另一方面是指阅读中的思考成自然。
今天这篇将通过四个阶段来谈谈如何实现上述习惯的养成。这四个阶段分别是:睡前故事、亲子阅读、独立阅读、多样化阅读与输出。
对小孩子而言,读书这件事是很容易固化在生活流程里的。睡前故事就是最好的例子,无论是形式还是内容,睡前故事都是很受孩子们欢迎的。
如何定义睡前故事呢?我的标准是:时间上而言,它是睡觉前的最后一件事;形式上而言,孩子只需要听,或者听+看,看书上的画面、文字,或者不看都可以。
能被妈妈温柔得搂在怀里,听几个有趣的故事,即便是故事本身不是太有吸引力,就只是听听妈妈温柔的声音也是极大的慰籍。所以,这个阶段一般都毫无压力。
这个阶段的目标只有一个——形成规律。要形成规律就不会是一蹴而就的事,它需要时间去养护。
我们当年应该是风雨无阻的讲了两三年,无论是生病,过年,还是外出旅行,睡前故事从不间断。现在,就连我都形成了睡前阅读的习惯,不读点什么就睡,总觉得少了些什么。
随着孩子渐渐长大,孩子的能力也在渐渐提高。当孩子释放出想要识字的信号时,亲子阅读阶段正式开启。
这个阶段,将成为孩子从以听为主,被动接受,过渡到“我也会读”“我要自己读”的独立阅读。这个过程根据孩子的情况会有很大的个体差异。有的孩子本身对文字比较敏感,好奇心强,往往可以无师自通。
这样的情况下,妈妈保持以前的睡前故事模式,孩子就会主动参与到阅读中来。在阅读过程中,适当转换角色,和孩子分角色朗读或者把绘本表演出来,是很好的提升孩子参与度的方式,很多孩子都很喜欢。
但有的孩子缺乏对文字主动探索的意识,依赖性比较强,父母读的过程中,他的参与度较低,就需要有意识地提高他对文字的关注。比如设置一些小游戏,比如讲完故事你能找到几个“我”字之类。引导孩子在阅读过程中识字。或者在生活中引导识字,习得与学得并进。
这个阶段我的建议是:扶上马,送一程。不要急着脱手,不要急着让孩子独立阅读。当他做好准备的时候,他会很坚决地推开你。
现在回想,我觉得亲子阅读阶段是非常重要的。不仅是做好上述过渡,通过阅读中交换感受,读后的聊聊,对某一问题交换看法,也是在培养阅读中思考的习惯,在为独立阅读后的思考,以及再后面的精读做准备。
从孩子推开我,坚定地说:“我不再需要你读了。”的那一天起,我似乎就被她炒了鱿鱼。然而事实上,并没有。
在读书这件事上,看得出娃是真爱。在孩子六七岁时,每个月大概能读二三十本书。
首先,在选书上,我会为她把关。挑选她能喜欢的好书,她要读的书,我会比较版本,择优推荐给她。
再者,我开始教她思维导图和各种读书笔记的玩法,带着她手脑并用的各种折腾。在她还不会写字的时候,我就帮她代笔,鼓励她说出自己的想法。
带孩子一起精读,让她了解在阅读的过程中可以怎样思考,读完书之后还可以做些什么探索。
闺女读完《朱自清散文选》,我们一起做了lapbook翻翻书。她选出自己最喜欢的散文,找出自己最喜欢的句子和段落,还了解了朱自清的人生经历。
这个阶段的目标是:养成在阅读中思考的习惯。 为了养成这个习惯,我组织起了家庭阅读分享会。每周举办一次,一家三口每人口头分享一本书。
当独立阅读积累到一定程度,阅读速度从提升到稳定,阅读中的理解能力、归纳能力和阅读技巧也得到了一定发展,形成了一定的阅读习惯和风格后,我们的阅读开始走向主题阅读、精泛读结合、边阅读边输出等各种不同的形式。
对于阅读这件事,孩子也越来越游刃有余。从最开始的以阅读为娱乐,慢慢变成了从阅读中获得新知,完善自己的知识框架。阅读变得越来越有计划性。
比如说,四年级时她对宋朝历史发生兴趣,自己主动利用假期进行了宋朝主题阅读。
对古文发生兴趣时,精泛读结合阅读《古文观止》。边读《清朝十二帝》边整理了相关信息,做了一张巨大的电子表格。
读完鲁迅的《呐喊》《朝花夕拾》《热风》,又去读《周作人谈鲁迅》,了解他的不同侧面。
通过这些实践,这个阶段要达到的目标是:熟练阅读技巧,提高阅读效率;锻炼在阅读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这个阶段中,我能做的只剩下陪伴。这几年,和孩子一起读书,我们也越来越感受到分享的乐趣,养成了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希望就这样,以读为伴,再伴她三五年吧。
和养成任何好习惯一样,做记录可以帮助我们督促自己、改进做法。小花生可能是唯一专业做“亲子阅读记录”的App,很多花友在用。
千言万语,只有一句:试试看每天给孩子做个阅读记录,坚持一个月,娃就已可以踏上阅读之路了。
每个月,每个阅读的孩子都能获得一份阅读总结报告,成就感也是满满的。这个月开始记,下个月就有了。
@芝麻和HELEN的“成功四部曲”里,反复提到阅读后要鼓励孩子输出。小宝宝的时候,可以问问他“你喜欢故事里的哪个角色?为什么呀?” 听听他的“奇思妙想”,大的时候,让他用更有逻辑的方式分析读到的内容。
具体怎么做?在国外,老师和家长会用一种叫 Reading Response 的阅读笔记方式,引导孩子学会对一本书发表看法。
说起读后感,每个孩子读完书,都会“有感”,但是怎样表达出来,是需要老师和父母的引导的,更需要一些具体的方法,让模糊的思虑落地,成为清晰的思考,明确的表达。
Reading Response 其实就是一些格式化的打印纸,帮助孩子根据一定的结构整理自己的思绪,提炼自己对书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