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故事陪你守岁

鞭炮声起,饺子下锅,一家人围坐在一起看春晚……奋斗了一年,为的不就是这一幕温馨吗?每一个春节里的年味,无不映射着时代的变迁。

1941年的春节没有大的战事,被日军铁蹄践踏后的杭州,相比于其他战区较为平静。周边地区的村民,将省吃俭用积攒下来的鸡蛋、青菜、猪肉送至驻扎当地的抗日部队,对他们表示感谢。

1953年的农历大年初一,是公历2月14日。这一年,国家对粮食等主要农产品实行统购统销,计划经济开始了,并延续到20世纪80年代中期。

1965年的春节,各行各业都在干活,加班是常态,那时是大步向前的革命生产。1965年2月2日春节当天,《人民日报》头版就是一组《迎新春,立新志,大力组织农业生产新高潮》的报道。2月3日大年初二,《杭州日报》头版打出了“向节日坚持生产、服务的人们致敬”的标语。

2001年,新世纪的大门被打开。孩子们收到的压岁红包厚了起来,构成年夜饭的菜肴越来越多。人们互相祝福的方式也越来越多。

守岁,讲究一家人坐在一起,谈谈过去和将来。2021年的春节,经典故事,成为我们的年夜饭。日前,“寻味经典”栏目组收到各式各样的经典故事,像家人一样的读者们,给我们聊聊当年的故事,畅想未来的美好。

一对老夫妇走进杭报的编辑部,给“寻味经典”栏目组悄悄留下一封信。信封里有一篇打印的文章,题目是《火线入党》。

“俞永嘉,1951年7月,在土改中‘火线入党’,年仅十八岁。”他参加过土改,搞过大生产,也写过要求参加抗美援朝。

“寿湘君,1952年在杭州市妇联工作时入党,时年二十岁。”她在杭州迎接解放,又在党的培养下,百折不挠朝前走。

文章中,他们把入党时刻记得清清楚楚,时代发展变化感受得明明白白。“那辰光(时光),杭州解放不久,大局未定,百业待兴。现在我们都老了,但回想往事,仍历历在目。我们把这篇文章,作为党百岁生日的献礼。”

另一个故事,来自一位88岁的老人鲁灿松。“我想和你们讲一个在改革开放年代,天堂杭州崛起一座丝绸城的故事。”

故事娓娓道来:杭州中国丝绸城,原来叫杭州丝绸市场,是1987年我在杭州下城区长庆街道任党委书记时办起来的,如今已有33年多的历史了。原来,20世纪80年代,正是中国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时期,作为人大代表的鲁灿松主笔,把“办一个丝绸市场”的想法写成了议案,送到了下城区四届一次人代会上,并成为下城区人代会一号议案通过。不久,杭州丝绸市场诞生了。

30多年来,鲁灿松总是会在这条路上来来地走,从当年的“72家房客”到如今的杭州中国丝绸城,发展的历程一幕幕闪过,丝绸市场也有了许多跌宕起伏的故事,鲁灿松看着她的成长,就像看着自己的孩子。

“父亲年轻时是个7路车司机,曾经是个‘杭州通’。人生如戏,许多年后这位老资格的‘杭州通’不灵了,有一次甚至在家门口问路。”一位名叫蒉静安的读者,带来了一个“父亲在家门口迷路”的故事,并附赠一幅手绘的地图。

“我家原来在城站附近。这一带基本上是民国初年建造的木结构房屋,到我这一代已经是风雨飘摇的危楼……1995年,一个令人振奋的消息传来,城站广场列入旧城改造,短短3年在三里亭一带,建造了一个上规模的社区。”这个故事的背后,是一家八口人从危楼搬进了现代化社区,是一个“老杭州”见证了城市的发展,“父亲作为首批受益者,拿到了属于自己的标房。记得看房时,父亲老泪纵横:‘这不是在做梦吧?’”这一幕幕闪回的记忆,这一笔一画中,满是新时代新生活的幸福味道。

“1949年5月3日,是杭州解放日。缘于集报,笔者收藏有杭州解放的20份老报纸。”没有亲身经历,却热爱集报的“浙江报友”张雪根,用老报纸,为我们打开了一个新视角:“在浸淫集报已数十年的笔者眼里,老报纸里这些泛黄的报道,或正或反,都是杭州这座美丽城市新生的见证。”

除了这些,还有顾国泰的《老笕桥火车站站长薛暮桥》、朱志尧的《难以忘怀的旁听会》、王立建的《父亲和新安江水电站的情缘》,以及陈长康的《组诗30首》……故事活色生香,故事里都是老百姓的喜怒哀乐,故事里有更多的普通人,把个人的生涯与历史的嬗变、时代的进步融汇到一起,为春节献上了一场颇具怀旧又不乏对未来充满想象的盛宴,共同见证这个国家百年征程和奋进。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