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周观展指南李公麟“画丽人行”夏加尔“写梦幻境”

国庆长假已过,但新的展览亮点仍然不少:台北故宫博物院近日最近一口气推出了两个新展:“北沟传奇”特展呈现了故宫文物迁台后的早期岁月,“她——女性形象与才艺”特展则展出唐代周昉《调婴图》(传)、《内人双陆图》、宋代李公麟《画丽人行》以及宋元时期的宫廷后妃画像。

在南昌八大山人纪念馆,齐白石专程“来访”呈现出的“浑无斧凿痕·对话齐白石”仍在继续,但另一些颇有创意的对比展已接近尾声,如“秋蕊香——齐白石黄宾虹花鸟画展将在10月18日落幕。一系列海外名家的大展也在中国陆续展出,除了上海的“呐喊与回响——爱德华·蒙克版画及油画展” 、“日出·光明——莫奈《日出·印象》”等,昨天在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廊坊馆揭幕的“马克·夏加尔”中国首展呈现了夏加尔笔下一个个迷幻的诗意世界。

在欧美,让人印象深刻的包括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创建150周年特展、伦敦的“高更与印象派画家:奥德罗普格馆藏杰作”等。“澎湃新闻·艺术评论”(为您梳理本周展览资讯。

特展按照主题及年代,选展七十一组(件)院藏精品,内容分成“群芳竞秀”与“女史流芳”两大单元。前者是以宏观的角度,依序展陈自五代迄于近现代的绘画,包括传唐周昉《调婴图》、《内人双陆图》、宋代李公麟《画丽人行》以及宋元时期的宫廷后妃画像、明清时期名家笔下的仕女图等。

2020年是台北故宫博物院院藏故宫文物迁存北沟七十周年,10月9日,“北沟传奇—故宫文物迁台后早期岁月”在台北故宫博物院展出,展览分“文物迁台”、“典守维护”、“清查点验”,以及“编辑出版”等六大单元,以院史资料室集藏之档案文献及历史影像为主要内容,辅以迁台前贤后人提供之旧照史料,呈现部分故宫文物迁到台湾地区初期的历史经纬。

书法是汉文化圈特有的艺术,长久以来在中国文化传统中蔚成体系。有关中国书法从古到今发展的历程,始终是大家关心的课题,展览即由此出发,揭示其间发展的脉络。展品包括汉《泰山都尉孔宙碑》、明文徵明《书兰亭叙》等。

展览是继2019年英国大英博物馆“爱与焦虑”爱德华·蒙克特展之后,规模最大、作品最完整的一次以蒙克原创版画作品为主的展览。展出从蒙克最早的一批版画创作直到其生涯晚期的绘画作品总计53件,创作时间跨度长达30年。其中包括珍贵的1895年石版画,蒙克唯一手工上色版的《呐喊》。

地点:Bund One Art Museum,外滩壹号美术馆(上海市中山东一路1号3楼)

印象派在西方美术发展史中具有独特的历史意义和艺术价值,而莫奈的《日出·印象》作为印象主义绘画的开山之作更是承载了人们对绘画世界的向往与追求。这是《日出·印象》创作150年来首次亮相中国。展览共展出47件印象派和当代作品。

2020年时逢中新建交30周年,上博与新加坡亚洲文明博物馆联合举办“黑石号”沉船文物展,这是继2019年上海与新加坡开启全面合作新机制之后,进一步深化人文艺术方面的互通互鉴。展览共展出248件/组文物。

主要更新作品包括东汉时期《篆书开母庙石阙铭册》、宋拓钟繇的《楷书宣示帖页》、以及唐褚遂良的《楷书房梁公碑册》拓本、北宋蔡襄《楷书茶录册》、元张雨《楷书蕤宾铁琴诗卷》等。

倪汉克是荷兰的商界精英,同时也是著名的艺术品收藏家。他是第一位向上海博物馆捐赠大量文物的西方人。本次展览呈现的54件文物,门类扩至青铜器、陶瓷器和牙雕精品。

“翰青雅集”已举办多届,展览呈现了二十多位上海知名艺术家的书画作品。“翰青雅集”包容万象,广纳百川,每年展览风格不限,题材不限,涵盖人物、山水、花鸟、书法、篆刻各门类,亦有工笔、写意等多样表现形式,是年末画师创作的一次集体检阅,也是海上嘉士文友的秋色中的雅聚,参展者包括张渊、顾潜馨、许承兴、乐震文、张弛、何曦、丁一鸣、苏小松、胡建君、朱忠民、吴林田、鲍莺、顾村言、丁设、薛俊华、邵仄炯、顾炫、李磊等的作品。

展览呈现了刘涛、白谦慎与薛龙春三位学者型书法家的书法作品。较之单纯的研究者,他们对相关历史有更多直感式的“感同身受”,敏感于书法的材料、技术、形式与风格;而作为专业研究者,面对毛笔退出日常书写,传统书法成为小众的“无用”的审美之学,他们爬梳历史,在被历史资源滋养的同时,坚持书法的研习。刘涛长期执教于中央美术学院,其书风高古奇崛,清雅隽逸,富文人意味。白谦慎是知名艺术史学者,其作品风格平和敦厚,薛龙春长期致力于传统与当代的探索融合。

以“风雨来时路、起落自有时、岁月忽已晚”三个单元呈现。此次展出的150余件作品全部来自于朱怀新家属的捐赠,透过作品我们可以感悟到朱怀新五十年的时间里,面对时代的剧变和家庭困境,坚持不懈的创作和自我风格的完善。

展览集中展示了知名艺术家李向阳疫情期间宅家所作的六个题材方向的162件作品。水墨、丙烯、速写、拼贴,各种材料信手拈来;写实、写意、表现、象征,创作语言灵活多变。限于条件,它们大都是就地取材,有感即书,虽咫尺方寸,却为我们留下了触手可及、情真意切的历史画面。

《默见》系列,记录了疫情发生发展过程中的重大事件,从悲哀悲壮到艺术无用,从无奈无助到颂赞英雄,是此次展览的主脉。

法国知名设计工作室M/M (Paris)的中国首展“M/M上海制造”占据了整个七楼展厅。展览通过呈现百余件作品,回顾其30年设计生涯,探讨设计如何在不同的语境里被转译与重释。

重现51位/组国内外艺术家的60余件历届上双参展作品,涵盖绘画、装置、影像等多种形式。

公园对于绝大多数在城市中长大和生活的人来说,往往具有非常特别的记忆和感受。作为一个影像展,本次展览作品所使用的媒材不仅包括摄影和录像,同时还有声音、装置、多媒体等其他类型。

展览选取了由龙美术馆提供的私人藏品近20件,创作年代从20世纪80年代末至今,展示了艺术家在艺术创作中营造的各类空间图像或场景,既有基于经验的空间,亦有基于想象的空间。

展览展出120件展品,精选自朵云轩历年经营积累的万余件文物艺术品库藏,分书画、碑帖、印谱、杂项等,这也是朵云轩创立120年来,历史上首次公开如此大规模对外亮相。

德国艺术家安德烈·布特兹(André Butzer,生于1973年斯图加特)在中国大陆的首个机构个展。展览将呈现布特兹25年来的实践成果,围绕其最为人熟知的卡通形象与色彩风暴展开,为中国观众带来他最新的系列创作。

“乡村考现学:修武的山川、作物、工艺和风度”离村展(Off-Site Exhibition )

这个乡村展览涵盖了“地方性”所蕴藏的各个有机部分,包括对本土知识的学习与开。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