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动画片成人化现象:小猪佩奇究竟“犯了什么事儿”【2】

“2岁后孩子就会模仿成人的行为了,比如会模仿父母使用电话、钥匙、电视遥控器等等。孩子对喜爱的角色产生模仿的兴趣,是正常的生理反应,但当其接触到危险的动作,家长一定要予以制止。”刘晓春说,有的动画片粗制滥造、暴力低俗,对尚处于发育阶段,缺乏辨别、筛选、判断能力的小孩子来说影响极为恶劣。

华中科技大学新闻与信息传播学院教授石长顺则认为,目前没有任何有力的证据可以证明媒体是引发暴力行为或滋生暴力倾向的唯一根源。“要理解媒体对于社会态度和社会性行为的影响,就不能离开个人成长所处的更为广阔的社会环境。”

当然,靠家长的“火眼金睛”去分辨哪些动画能看哪些动画不能看,也不现实。石长顺表示,目前,国产动画片存在的最大问题是对受众没有明确的定位,以致无法对电视内容进行控制。“只有制定有效的动画片分级制度,并根据不同年龄段受众的特点,分时段播放动画产品,才能保证为儿童提供健康安全的信息。”

例如,应规范动画片的播出时段,不利于未成年人身心健康的动画片不应该在电视黄金时段播出,以此来规范并形成更好的行业标准;当儿童动画片中出现可能在现实中被模仿的危险动作时,画面中应予以标注“请勿模仿”的字样;尤其在播出暴力画面时应滚动提示性字幕,“建议该片多少岁以上观看”或“要有家长陪同”等。

家长的监护作用尤其不能忽视。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熊丙奇认为,在动画片分级制暂时还无法推出的情况下,家长要多做些工作,一方面要选择适合孩子看的动画片,另一方面要陪同观看,适时进行教育和引导。

“动画片的内容首先要适合孩子的年龄段,不能够让孩子接触色情、暴力的内容,这是基本底线。同时,即使是适合孩子看的动画片,家长也不能让孩子一个人看而撒手不管,而应去教育和引导,帮助孩子理解动画片中的情节,避免孩子模仿不合适的内容。”熊丙奇说。

熊丙奇认为,如果孩子的模仿行为充满童趣,也没有危险性,并无太大问题;如果孩子也想买与动画片相关的玩具,家长应适当控制,“无论是否与动画片相关,在日常生活中,家长都应注意培养孩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消费习惯;如果家长发现孩子错误的模仿行为,应该以婉转的方式告诉孩子,什么是对的,什么是不对的,并向他解释清楚,“而不是一味呵斥,这样反而会引发孩子的逆反心理”。

此外,父母应该抽出时间陪伴孩子,多带孩子做一些户外活动和亲子游戏。当孩子有其他的娱乐渠道,对动画片的注意力自然就下降了。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