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首发于“新京报小童书”。新京报小童书(xjbkids)是书评周刊的童书分舵,已联合众多出版品牌,为读者精选童书,解答教育困惑。
在新京报小童书读者群里,读者最常问的一个问题是,一些经典童话或民间故事应该选择哪个版本。大家更关心的总是哪一个版本的插图更好看、译文更优美或者更靠谱,似乎版本只有“最好”和“其他”两种形式。但实际上经典童话作为一种故事类型,更可能的情况是“多个版本并列都好”,但因讲述者(或译者)所在的国家、自身经历和文化背景的差异,令故事呈现了不同风貌。
童话曾是一种依靠口述、代代相传的民间故事,最初被记载成文时,儿童并非作者们所预设的目标读者。但多年来,童话在创作过程和出版发行的诸多环节中,逐渐遵循“儿童本位”的原则。在儿童文学体裁相对匮乏的时代,童话之所以在寓言神话等各种民间故事中脱颖而出,得益于其可与儿童对话、富有想象张力以及契合教育目标等特征。
在各国儿童文学发展中,经典童话都是最早为教育者和父母们所普遍推崇的儿童文学体裁之一。和我国的语文教育一样,《安徒生童话》《格林童话》中的不少经典故事,在很多国家被纳入课标、被作为必读或荐读作品。翻阅凯迪克奖、凯特·格林纳威奖等各国儿童文学奖项的历年获奖名单,也不难发现,各国作者和绘者都曾基于时代背景和本国情境,对经典童话故事进行改编。童话是衔接历史与当下的一种讲述。
近年来随着不少欧美国家在K12教育目标中纳入跨文化能力(internationalism),或者多元文化能力(multiculturalism),经典童话正在以另一种使命出现在欧美少儿阅读中。例如,据美国最新版共同核心课程标准(Common Core State Standards),促进多元文化能力的方法之一,是以经典童话、进口绘本、译本读物等作为多元文化的文本载体,鼓励学生解析多元文化情境,理解他者的叙事视角,构建具有包容性的信息文本解读力和独立思考阅读力。除了关乎疗愈、想象、伦理或教化,童话也可以是理解和洞察多元文化的一面镜子、一扇窗户和通向外面世界的门。
今天这篇文章列举了五种版本、五个国家的灰姑娘故事,通过它们呈现的多元视角,提醒我们在童话阅读中应注意摆脱同质化阅读等所营造的文化偏见和思维定势。实际上经典童话的打开方式已不止一种。
尼日利亚著名作家奇马曼达·南戈齐·阿迪契(Chimamanda Ngozi Adichie)曾以《单一故事的危险性》(The Danger of A Single Story)为题,在TED演讲。她列举了自己在美国留学时,初识的美国室友对非洲人和非洲生活所具有的刻板印象和偏狭认知。“单一叙事创造了刻板的形象,这些刻板的形象并非是错误的,但它们是不完整的。它们使得单一故事成为了唯一的故事。” 阿迪契的演讲告诉我们,过于习惯单一故事而失去自省能力的读者,其对周遭的理解和洞察,将被自己对他者的刻板印象和偏狭认知所局限。
我们是教育者、父母们、读者们、出版业者,或多或少都是少儿读物把关人(gatekeeper)。盲目追随高度同质化的书单,吸收过多的单一故事阅读,会削弱我们自己欣赏差异的审美力。而为少儿选择过多的单一故事时,易将他们束于信息茧房之中,削弱其阅读多元的乐趣和练习思辨的契机。将阿迪契的演讲、我们的把关人角色和童话阅读选择做一结合,我们可自问,单一故事是否存在于童话阅读之中,如何突破这些单一故事所限?
考虑到各州各校各学生群体的情况,美国语言文学教育的课纲鼓励因材施教、多元教学,并不指定、限制阅读书单,但《灰姑娘》是一个例外。作为美国课标中指定的唯一必读童话,学生被鼓励寻找、充分阅读各国各版灰姑娘,展开横向比较阅读的一个故事主题。
原来灰姑娘从来都不是单一的模样。她们并不都穿水晶鞋、有仙女为伴、乘坐南瓜车,并不都叫辛德瑞拉(Cinderella),也并不都是迪斯尼电影里穿着公主裙的模样。数不胜数的灰姑娘们,一直存在于世界各地的口述故事和文学读物里,和不同时代、本土文化紧密相关。当笔者初识其他模样的灰姑娘,并非满心欢喜,而是有更多的不自在。灰姑娘们,让我看见“危险的单一故事”所带来的偏见、偏狭而不自知。
美国著名童书作家马西娅·布朗(Marcia Brown)所创作的绘本版《灰姑娘》(Cinderella, or the Little Glass Slipper)可能是最为中国读者所熟悉的一版灰姑娘,该绘本于1955年荣获美国图书馆协会所颁发的凯迪克金奖。
该故事文本翻译并改编自法国作家夏尔·佩罗(Charles Perrault)于1697年所创作的法国版灰姑娘(Cendrillon, ou la petite pantoufle de verre)。马西娅·布朗运用柔和的着色和晕染的水彩,勾勒出水晶鞋、仙女、南瓜车等富有想象张力且梦幻灵动的童话元素。叙事中舍弃格林兄弟版中所有血腥残忍的细节,结尾以灰姑娘谅解了自己的继母与姐姐们的和美结局点睛。
国内外大量童书作家都以夏尔·佩罗这版为蓝本,改编灰姑娘的故事。法国版灰姑娘,不仅最契合少儿读者心中的“完美公主”,也符合成人世界里父母对孩子、尤其是女孩的成长美好期待:美丽善良,收获幸福。这一完美公主形象,通过英语世界的童话读物和诸如迪斯尼卡通等文化产品被不断传播、反复消费、强化刻板,成为了当下中文读者所熟知、被默认、或被误认为是“纯正版本”的灰姑娘。
在犹太民间故事中,Raisel是一个兼具善良、智慧和美貌的灰姑娘,她和博览群书、穷困年迈的爷爷相依为命。爷爷去世后,Raisel谢绝邻居接济的好意,前往镇上的一位犹太宗教领袖家里做厨房女佣。宗教领袖的儿子被Raisel的美貌和智慧深深吸引,而宗教领袖希望儿子可以迎娶一位可以解谜的智慧女孩为妻……
这个灰姑娘故事里没有任何具化的甄选标准。作为谜底的“智慧”,恰是犹太民族为人所知的文化符号之一。作者艾丽卡·斯尔曼(Erica Silverman)和绘者苏珊·盖珀(Susan Gaber)在改编中,保留不少犹太文化符号以确保故事的“本真”,例如:犹太普珥节(Purim Celebration),以知识和智慧为财富的犹太价值观和犹太饮食中的红菜汤(Borscht,亦称beet soup)、薯饼(Potato Latkes,亦称potato pancakes)等。
《叶限:中国的”灰姑娘”故事》,路易·爱玲 著,杨志成 绘。该版本已由蒲蒲兰绘本馆引进。
该故事的时间设定为秦朝,最早被记载于唐代志怪小说家段成式(803-863)集结民间传说和民间文学而撰写的《酉阳杂俎》。这部百科全书式笔记小说,因其纳入50余篇符合当下童话标准的作品,而被部分学者认定是中国第一部童话集。
欧版灰姑娘里的仙女,在800多年前的唐代中国则是一条神鱼。虽被叶限狠心的后母吃掉,但神鱼化为仙人自天而降。叶限向鱼骨祈祷获得翠衣金鞋。参加节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