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这是孩子的情商培养关键期,需要妈妈教会孩子如何去表达自己,如何融入小集体。
给我们一种这样的感觉,在这些简单的场景画面后,隐藏着浓浓的爱意,蕴藏大大的道理。
而且这套《青蛙弗洛格的成长故事》,出自荷兰最伟大的儿童图画书创作人之一——马克斯·维尔修思之手。
这套书在缓慢的节奏、童稚的叙述里,蕴藏了很多生命里最高级的东西,比如其中有一本叫《我就是喜欢我》,特别打动我。
弗洛格是一只快乐的青蛙,会游泳,跳得比别人高,而且身体还是他最喜欢的绿色,对于这一切,弗洛格都很满意。
直到他发现朋友小鸭会飞,小猪会烘焙,野兔会读书,他不淡定了,认为别人能做的事,自己一定也可以做到。
后来,野兔告诉他:“我也不会飞,不会烤蛋糕,不会做东西,不会像你那样游泳和跳跃……因为我是一只野兔。你是一只青蛙,我们全都爱你。”
毫不夸张地说,当我读到野兔这段话时,心头一颤。英国大作家奥斯卡·王尔德有句名言:做你自己,因为别人都有人做了。
我的孩子在成长的道路上,不可避免地会遭遇青蛙弗洛格的处境——眼里只有别人的长处,否认自己,讨厌自己。
我希望当他因此不开心的时候,能够想到青蛙弗洛格:你是独一无二的自己,也是别人羡慕不来的你。
第一辑共12册,用诙谐幽默的语言给孩子讲述关于心灵成长的故事,帮助孩子塑造强大的内心,适合2-7岁的孩子亲子阅读或独立阅读。
《青蛙弗洛格的成长故事》已经畅销了12年,最负盛名的就是它为孩子成长期精心创作的故事中,对孩子心理细腻的、无微不至的心灵关怀。
很多爱书的妈妈都知道这套书,因为幼儿园的老师几乎人人都知道小青蛙弗洛格,都给孩子们讲过它的故事。
从心理学的角度看,孩子很多的心理在这个阶段定下了基础。比如幽默感常常在两三岁的时候就突显出来。
每一种心灵的成长被放在一个故事场景中深化、丰富、带给孩子深深的认同感和换位思考。
友情是正处在2-7岁阶段孩子的主旋律,在本辑中从不同角度引导孩子学会交朋友,和朋友相处,珍惜友谊:
2.国际安徒生奖获得者倾其一生心血创作,本土著名儿童文学作家、翻译家联合翻译
《青蛙弗洛格的成长故事》文图作者马克斯·维尔修思:1923年生于荷兰海牙,2005年去世,享年81岁。他被认为是荷兰最伟大的儿童图画书创作人之一。
“青蛙弗洛格的成长故事”系列图画书是他留给世界的“绝唱”式作品,被誉为是“简笔画世界的杰作”。
有人说彭懿老师的名字就是品质的代名词,著有《世界图画书:阅读与经典》《世界儿童文学:阅读与经典》,我们熟知的《好饿的小蛇》《三只小猪》都是他的译作。
杨玲玲曾作为访问学者在德国慕尼黑国际青少年图书馆研究幻想儿童文学,其译作代表作有《彼得·潘》等多部作品。
2016年的“凯迪克金奖”作品《寻找维尼》,就是由彭懿和杨玲玲联合翻译的。
0-7岁是宝宝大脑发展和人格定型的关键时期,人际交往、自我认知、同理心与分享、自我激励、情绪管理、专注和意志力、行为训练、竞争力与表现力、独立与适应性这些情商的培养将是孩子一生享用不尽的宝藏。
弗洛格是一只普通的绿色小青蛙,他在成长时遇到的许多困惑和难题,是每个成长中的孩子都会遇到的。
以弗洛格为主角发生的故事,一般涉及五六个动物(人物):冷静的老鼠、热心可爱的小鸭、温暖的小猪、沉默的小熊、博学的野兔。
在场景中,这些小动物的角色栩栩如生,是孩子集体生活的投射,他们产生的情绪细腻又真实,使得孩子极易感同身受。
在这套书中,青蛙弗洛格和孩子一样,会胆小害怕,要学着与朋友相处,会控制不住情绪等。
每一种心灵的成长都被放在一个故事场景中深化、丰富、带给孩子深深的认同感和换位思考。
《难过的弗洛格》引导孩子学会关爱别人;《弗洛格生气了》引导孩子学会自我调节情绪。
如果将情绪放进精妙的故事中、放进虚构小伙伴的温暖包围中,就能让孩子更妥善地去面对、接受、思考,使得心灵在一次又一次的“感同身受”中得到锤炼,从而成长、升华、灵活、强大。
比如在《弗洛格和陌生人》这个故事中,小鸭和小猪对于陌生人老鼠的到来非常排斥,他们认为老鼠会偷东西、懒惰、肮脏。
但是弗洛格并没有轻信他们的话,反而通过自己的观察和接触,看到了一个勤劳、热心、热爱旅行的老鼠。
我觉得这个故事特别有启发性意义,让孩子知道对于自己不了解的人或事,光凭刻板印象来判断是会存在误差的,试着去接纳与自己不一样的人,会获得友谊。
4.画风简洁有趣,给孩子美的熏陶,符合孩子的认知心理,每本都有精心的共读互动小设计
这样的脸谱化绘本,不仅没办法提高孩子们的鉴赏能力,还会抑制孩子们的想象力。
绘本的插图还要符合故事风格,不仅是对文字的图解,还要有丰富的细节,满足宝宝对画面取得丰富的信息。
画面简洁不失童趣,场景连贯性强,即使是不认识字的宝宝,光看画面也能对故事内容略知一二。
另外,这套书在设计上颇费一番心思, 24开大小,约有2个手机宽,每本24页。